特朗普在白宫战情室拍板批准攻击方案,哈梅内伊则在德黑兰高声疾呼“宁死不屈”尚竞配资,王毅则在国际舞台上疾声呼吁停火止战,以免局势彻底失控。
6月17日晚,特朗普刚刚结束与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的密谈,便匆匆返回白宫,进入战情室。白宫官员透露,美国已经准备好了多个打击伊朗的军事方案,并且特朗普已经批准了其中一项对伊朗核设施的攻击计划,只差最后的执行命令。
就在第二天清晨,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在全国电视讲话中,毫不犹豫地拒绝了所谓“无条件投降”的要求,明确回应:“伊朗民族绝不会屈服。”
伊朗的反应可谓斩钉截铁。哈梅内伊不仅警告美国若军事干预,将遭“无法弥补的损害”,更在讲话中直指以色列“犯下严重错误”,称其侵犯伊朗领空、对核设施发动袭击,是彻头彻尾的“战争挑衅”。
此时的伊朗,正处于其四十余年政权中最脆弱的时刻:军方高层遭空袭斩首、核科学家接连被暗杀、核设施多处被毁……。这场战斗,早已不再是秘密行动,而是赤裸裸的军事恫吓。
特朗普并不避讳自己的强硬态度。他在社交平台上公开宣称,“我们知道哈梅内伊在哪儿,美国的耐心已经耗尽。”他甚至声称,击毙哈梅内伊只是时间问题。而在空军一号接受媒体采访时,特朗普宣称伊朗“接近拥有核武器”。
虽然美国国家情报总监加巴德才在3月的国会听证会上明确指出“伊朗没有发展核武器”,但特朗普显然并不打算理会这些情报结论。他需要的不是事实,而是一个可以被用来动武的理由。
这种做法,令人不禁联想到当年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前,拿着“洗衣粉”样本宣称萨达姆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荒唐场景。
最令人担忧的是,美国不仅在舆论上“先声夺人”,军事上也早已摩拳擦掌。“尼米兹”号航母战斗群已经紧急从南海调往伊朗周边海域,B-2隐形轰炸机、F-22战机、几十架加油机以及可穿透60米混凝土的GBU-57钻地弹,已全部就位。
五角大楼官员透露尚竞配资,美军驻中东的第五舰队已离开巴林港口,乌代德空军基地的战机也迁往加固掩体的安全基地——所有迹象表明,一场大规模军事打击可能已迫在眉睫。
在以色列这一边,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则锲而不舍地推动美国提供钻地弹,目标直指伊朗福尔多核设施。这个建在地下深处的设施,被外界普遍认为是伊朗核计划的“心脏”。2023年,国际原子能机构在福尔多检测到浓度高达83.7%的铀颗粒,距制造核弹所需的90%仅一步之遥。
以色列国家安全顾问哈内格比直言:“不摧毁福尔多,战争不会结束。”美国参战,已成以色列“解决问题”的最后希望。但此刻的伊朗,已无退路。不仅因为国内主和派被彻底边缘化,更因为一旦妥协,就等于承认失败。
在伊朗国内,任何提出“投降”言论的人,可能当场就会被愤怒的民众打死。哈梅内伊称:“投降,就是背叛。”这句话,已成为伊朗街头巷尾的口号。
此时此刻,王毅外长的声音,显得尤为重要且清醒。6月18日,王毅与埃及外长通话时指出,以色列无视国际法、破坏中东秩序的行为,极有可能导致局势彻底失控。
中国外交部明确表示:当前最紧迫的任务是实现停火止战,避免冲突升级至无法控制的地步。王毅的发言不仅代表中国立场,更代表了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担忧。
从中国的角度来看,中东的和平稳定攸关“一带一路”的安全底线,也牵动着全球能源市场的神经。一旦霍尔木兹海峡被封锁,全球原油价格将飙升,世界经济将遭受重创。
作为全球最大原油进口国,中国对局势的恶化自然高度警惕。面对战争的阴影,特朗普却依然展示出其惯有的“交易型”思维。
他一方面在公开场合强硬表态:“我们不想谈判,只想解决问题。”另一方面又暗示:“如果伊朗做出重大让步,我们还可以通过外交解决。”这种一手握枪、一手谈判的姿态,让整个中东局势更加扑朔迷离。
值得警惕的是,美国内部对是否利用当前局势推动伊朗政权更迭,存在严重分歧。以色列则毫不掩饰其“政权颠覆”的战略目标。
内塔尼亚胡多次强调,只有彻底推翻哈梅内伊政权,才能确保以色列的“永久安全”。这无疑将原本围绕核问题的争端,推向了政权更替的深渊。
形势愈发紧张,时间窗口却越来越小。特朗普设定的“24小时最后通牒”已临近尾声。伊朗毫不退让,美国已箭在弦上,哈梅内伊的强硬与特朗普的不可预测,共同交织成一场随时可能引爆的火药桶。
这场冲突的走向,将不仅决定中东的命运,也可能深刻影响全球格局。从台前到幕后,中国始终扮演着稳定因素的角色。
在美国和以色列不断将局势推向极端的同时,中国始终倡导通过对话解决争端、维护地区和平。王毅外长的“停火止战”主张,正是当前局势下最理性、最负责任的声音。
信息来源:
[1]冲突持续一周 哈梅内伊发声绝不投降 美称对伊攻击计划获批 央视新闻
[2]美媒:特朗普称已批准美军打击伊朗计划但暂不下达命令 光明网
驰盈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