每次提到手机芯片的时候信德,大多数用户的关注度都会放到新款芯片上,有的是旗舰Soc,有的则是中端次旗舰芯片。
而且很多用户都会到高通骁龙、联发科处理器,这也意味着在手机市场中,这两家厂商属于主流。
但没有想到的是,在骁龙8 Gen3标准版已经上市近两年后,官网的悄然更新暴露了芯片市场的战略转变。
两个新型号SM8650-Q-AB和SM8650-Q-AA加入产品矩阵,核心配置却大幅缩水,这也引起了市场热议。
需要了解,“Q”代表“砍核”,架构从标准版的八核心(1个超大核+5个大核+2个小核)变为六核心(1个超大核+4个大核+1个小核)。
这种设计在骁龙旗舰史上实属罕见,虽然此前也有核心缩水版本,但都没有像这种如此的夸张。
况且目前的手机厂商在系统优化上都有很不错的表现,因此消费者对性能方面的需求信德,也逐渐变得激进。
因此在频率缩水的情况下,即使搭载到新品上,也不如原版芯片的吸引力,这也是很现实的地方了。
关键在频率配置上,Q-AB版本保留3.3GHz超大核,而Q-AA版本则降至3.0GHz,这一调整与2023年曝光的骁龙8 Gen3领先版(最高3.4GHz)形成鲜明对比。
据说联想即将推出的小新AI平板Pro GT已计划采用3.3GHz六核版,这款定位“轻量级旗舰”的设备需要平衡AI性能与续航,六核版本成为理想选择。
只是对于消费者来说,可能很难对此有过多的关注,甚至会觉得产品本身的竞争价值稍显不足。
当然了,要理解新版的价值,需回顾骁龙8 Gen3标准版的强悍性能,笔者接下来给大家进行了汇总对标。
据悉信德,这款2023年10月发布的旗舰芯片采用台积电4nm工艺,CPU架构为1+3+2+2组合。
具体来说,包含1颗3.3GHz Cortex-X4超大核,3颗3.15GHz Cortex-A720大核,2颗2.96GHz Cortex-A720中核,以及2颗2.27GHz Cortex-A520小核。
这种设计相比前代增加了一个大核,减少了一个小核,官方数据显示,其CPU性能提升30%,功耗却降低20%,GPU方面Adreno 750实现25%性能提升的同时,功耗再降25%。
此外,AI能力飞跃源自Hexagon NPU的升级——性能提升98%,能效提升40%,这使其能在设备端运行超过100亿参数的Llama 2等大模型,为生成式AI应用铺平道路。
也就是说,此次六核版骁龙8 Gen3的推出,延续高通差异化的芯片策略,2023年就有消息称骁龙8 Gen3存在双超大核版本,虽然最终未量产,但显示高通对市场细分的探索。
而且三星Galaxy S24 Ultra采用的特制版是前例——其超大核频率提升至3.4GHz,GPU也超频以强化AI性能。
这种定制化服务帮助手机厂商打造产品差异化,因此联想小新AI平板Pro GT选择六核版合乎其产品定位。
这款主打AI功能的设备需处理大模型运算,同时保持“轻薄实力派”特性,削减CPU核心可降低功耗,为AI任务释放散热空间。
不出意外的话,中端市场是六核版的主战场,OEM厂商可在保持旗舰级AI和影像能力的同时,降低整机成本约15%-20%,覆盖更广价格区间。
但也需要面对骁龙8s Gen4、骁龙8至尊版等机型的冲击,毕竟市场发展速度很快,搭载新款芯片的机型降价之后,冲击力也很强。
不过,六核版骁龙8 Gen3的出现,反映移动芯片设计理念的转变——从单纯追求峰值性能,转向场景化性能分配。
只不过最终的结果如何,还是需要看新品发布之后,消费者的态度,如果无法引起用户共鸣,结果自然不用多说。
最后想说的是,当芯片设计从单纯追逐主频转向场景化性能分配,减核或许不是降级,而是智能手机计算架构的新生。
对此,大家有什么想表达的吗?一起来说说看吧。
驰盈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